close

大約今年四五月時,我曾於msn狀態打上一句,「什麼時候開始friday night變成最空虛的夜晚。」以表達同學到大四都開始各忙各的,從前該結伴逛熱鬧的夜市或出去亂晃的日子已過去。遲鈍的我沒有任何發現,不知自己早與社會流行脫節而不自知,只料想是大四畢業前該有的正常現象。

一個多月後才知道,都是「超級星光大道」搞的鬼。原來節目在每週五晚上播出,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搶走我的週五夜生活。

對「星光大道」的印象,我只停留在一開始──跟「校園歌喉戰」同性質的節目,但沒想到已經比「歌喉戰」紅上不知多少倍,每過一星期,同學間聊天的話題也變成「上星期某某某唱的什麼歌怎樣如何」。我像個漫不經心散步的老人,一不留神跨過流行這道鴻溝,成了時下最不流行的年輕人。

之後偶爾我稍有留意這節目,但沒幾次(事實上是不到一次)便看不下去,對於定位不清、品質劣等的節目,我實在無法說服自己成為忠實觀眾。「星光大道」之所以能成功,絕大部份在節目的行銷做得好,懂得炒作節目、炒作選手、炒作觀眾的情緒。剩下的,是一堆沒有定義清楚的評審機制,與品味低俗的過氣歌手與製作人組成的過氣評審團(真是可怕的評審團,能選入評審團裡的絕對是當今最過氣的歌手製作人,新一季連張惠妹都下海,過氣程度可見一般)。喔對,還有更多的淚水與衛生紙。

首先,最有問題的就是評審機制,評審究竟該藉合種依據來評分?個人主觀意識?或是該有個標準?例如忘詞扣二分、走音扣三分、唱爛歌直接取消資格之類的,全都沒有定義明白,因此才出現像決賽林宥嘉唱Creep發生的事件。林宥嘉選了Radiohead的Creep來唱,結果評審“看似”嚴厲的批了一頓後(其實更像是曝露出評審的聆聽廣度與專業不足),居然給林宥嘉25分的滿分成績,這是什麼鬼?林宥嘉唱得並不特別好,且明顯有走音的問題,但評審給了滿分,只因為他勇氣可嘉。

這樣聽來,若我是其他選手一定很幹,心裡會有「早知道我也挑首很難唱,評審也不熟的歌來唱就好了,因為勇氣可嘉」這種想法。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評審都聽過Creep,但節目最起碼該做的,是在錄影前把選手當天要唱的歌單先給評審了解,起碼評審聽過了,再來評,不然絕對會出現亂評的狀況。更扯得是,曹格說聽得出來林宥嘉是發自內心唱出這首歌,所以很棒;那找阿吉仔來唱「金包銀」如何?他絕對能非常深刻的從內心唱出這首歌,那阿吉仔也能得25分嘛,什麼鬼評語;再下來居然變星座節目,太扯。

事實是,林宥嘉唱得Crepp明顯到後段的第一個音有飄走,這麼大的節目與長期進行的比賽,到了最後的決賽,光憑那個飄掉的音就不該得太高分,結果居然滿分,可見評審機制問題很大。

再來是評審的問題,評審團裡有多少人是不夠格當評審的,正常來講,節目已進行到第二季,那些明顯不會評的像黃韻玲、袁惟仁、張宇等,早該淘汰掉換上新的評審,例如林志炫就評得不錯。不能只要求選手表現要好,但評審卻素質低落,這對選手和觀眾來講都不公平。「校園歌喉戰」的三位評審儘管故作嚴肅狀看來頗討厭,且常常有雞蛋裡挑骨頭式的評論,但起碼,他們做到了對觀眾與選手負責任的地方──清楚明白講出你唱這首歌哪裡出問題,而不是談談巨蠍座如何、或我家的CD櫃怎樣。

「超級星光大道」不是金馬獎那種──評審的依據與理由不公開的競賽;而是靠評選為賣點而紅的節目,結果節目最弱的就是評審,那除了狗血外你還賣什麼?

事實證明了,台灣人還是很吃灑狗血這套。節目訴求是選出最有明星架勢的新秀歌手,理當重點該放在歌唱的部份,因此像什麼每集誰被淘汰就大家哭的死去活來,或楊宗瑋跟蕭敬騰相擁而泣的部分,就該直接剪掉,把焦點放回歌唱。現場直播的節目不能剪?好,那製作人或導播應該先跟所有選手工作人員宣導一下盡量壓抑自己的情緒吧?主持人該在選手哭成一團時控制住場面吧?不!盡量哭,你哭越慘我收視率越高,鏡頭就放在你身上,拍得到你眼淚如何滑下來最好,代表你夠傷心。選手傷心時,主持人還在旁幫忙講點安慰話打開他的心,讓他哭更兇(這點我對陶晶螢還滿失望的,虧我一直覺得她是演藝圈內少數不會失焦的好主持人之一)。簡直像是來到真情指數錄影現場。

國內電視節目的通病是,普遍看收視率說話,因此只要賣得好,品質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如果不改掉這種「收視率優先」觀念的話,我想惡質的電視節目仍會前仆後繼地持續出現。

最糟的是,這狀況短時間內還不會有所改變。

所以,準備好你的面紙,「超級星光大道」第二季來了,讓我們一起坐在電視前觀賞這部華麗的「肥皂劇」吧。


後記:沒看星光大道也沒看變形金剛,我想我真的是2007最落伍的年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atl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