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慕尼黑

第一次注意到這部電影是在某次看完電影步出戲院的同時,看到一張貼在長廊上的海報。海報呈現的是一間黑暗的小房間內,一個男人手上拿著槍低頭坐在椅子上,兩旁鮮紅色窗簾從中間透進窗外白色冷冽的光影,使得低頭的男子看似在懺悔著什麼;又或著是在祈禱著什麼。也許是這種低頭喃喃自語不知自己所作所為究竟是對還錯的印象,讓我開始對這部電影投入100%的期待。

電影背景是在1972年發生在西德慕尼黑奧運期間的慕尼黑事件後,以色列政府為了報復巴勒斯坦組織對十一名遇害的以色列選手進行的屠殺,於是秘密派出以Avner﹝Eric Bana 飾﹞為首的五人暗殺小組。旨在殺光名單上所有以色列情報局調查出幕後策劃慕尼黑屠殺計劃的十一人。

主角Avner為了執行這項任務,必須與懷胎九月的老婆斷絕連絡,簽字退出以色列情報局,並與Steve﹝Daniel Craig 飾﹞、Carl﹝Ciarán Hinds 飾﹞、Robert﹝Mathieu Kassovitz 飾﹞及Hans﹝Hanns Zischler 飾﹞等四位身兼不同專長的組員一起進行機密的暗殺行動。

據說導演Steven Spielberg為了精確地繪出Munich這起涉及多國族的事件,因此在選角時,特別從世界各國家找來200多位國際演員參與演出。演員出身多達24種不同國籍,且五位暗殺組員也是特別挑選口音、外型、風格可以有分辨差異的演員。

片中各演員的演出均非常精彩,外型俊美的主角Eric Bana讓我驚豔不已。他將Avner從一開始對任務的深信不疑、堅持這是對祖國的貢獻,到經歷幾次暗殺後漸漸動搖,並開始懷疑,乃至最後變得歇斯底里、疑神疑鬼地認為每個人都想對他不利。Eric Bana將這樣漸進式的過程詮釋的非常好。特別是最後幾場戲的演出更是令人為之心碎。

事實上,五人暗殺小組的每位組員個性上的不同,使他們對暗殺事件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剛開始執行任務時,Avner 是滿懷著對祖國的熱其去完成任務,但到後來他漸漸開始疑惑,不知道為何而殺。他發現就算這十一人名單殺完了,還是會有另外一份名單等著來接替這些被殺掉的人,事情到最後只會陷入無止盡報復、殘殺、仇視的深淵中。他認為事情不該是變成這樣,不該是今天我殺你一個文學家,明天你殺我一群政客;後天我炸死你一堆運動家,大後天你炸死我機場旅客。Avner開始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對與錯。

但事情已經演變成自己無法掌控的地步。他先前砸錢買別人名單,沒想到自己也變成純粹賺取利益的名單之一,甚至連唯一在幕後幫助他的情報官員Ephraim﹝Geoffrey Rush 飾﹞都對施壓於他。Avner無法再相信,無法相信除了他組員與家人外其他任何曾經可以信任的人,資訊與食宿來源的Louis﹝Mathieu Amalric 飾﹞、Papa﹝Michael Lonsdale 飾﹞或以色列情報局都令他無法信賴。

也許這是他當初願意參與這項行動時所始料未及的。他可能失去了所有。

在電影後半段一場Avner與妻子做愛的戲中,當初巴勒斯坦武裝組織〝Black September〞最後在機場上屠殺以色列奧運選手的畫面,不斷在他腦內播放。其實,也許這並不是他腦中的畫面,但導演這樣安排似乎正隱約說明Avner已經一步步變成像〝Black September〞一樣,一樣的無助與茫然。他可以了解到當時〝Black September〞在機場時的感受,以為是為祖國奉獻但到最後失去一切還不明白到底是為了什麼。槁木死灰的表情、行屍走肉般的做愛。最後只能淚水決堤在唯一永遠支撐他的妻子,用手輕撫安慰著。他徹底崩潰了。

《Munich》全片將近三小時的片長時間,有大半時間都在描述Avner小組如何利用各種方式成功暗殺,而且要讓世人注意到這麼一件事,以達到警示與威嚇之用。我粗淺的認為,片中許多橋段的運鏡方式似乎不太像以往Steven Spielberg常用的處理。在一場Robert失去理智拿手榴彈直接衝進對方房內引發的槍戰中,先是Avner跟巴勒斯坦人互看三秒後的短兵相接,接著鏡頭從中彈倒地往前匍匐前進的傷者慢慢向後移,畫面中是Avner與對方在車的兩頭近距離槍擊以及倒在地上的傷者。不知道為何看到這畫面讓我想到的是杜琪鋒導演的《大事件》。那樣畫面中兩人長時間的互擊,不似好萊鎢已經看到爛的各自分鏡在一人射擊上。在另一場Avner等人熟睡中聽到腳步聲後,全部拿著槍躲在門的兩側與門柱後,這樣的調度讓我聯想到的,竟然同樣是杜琪鋒所導的《槍火》中護送大哥出去的橋段。緊接而來雙方人馬互相槍頭直指么喝威脅聲中,所傳遞的緊迫氣氛同樣讓人喘不過氣。另外在Carl企圖利用電話引爆炸彈的場景裡,電話中聽見接電話的是小女孩後,兩人直衝向汽車的橫移鏡頭也讓人感到分秒必爭的緊張時刻。為了拍攝出七十年代那種復古的驚悚電影,Steven Spielberg特別在電影中大量使用伸縮鏡頭來拍出懸疑緊張的氣氛。

有人說Steven Spielberg所拍攝的《Munich》是部對於整個歷史傳達非常錯誤的電影。但,我認為整部片的重點並不是擺在企圖拍攝出成功的史實電影,而是在於整個以巴之間的仇恨、對家園的渴望與執著、五人各自的內心衝突以及人性醜陋所造成的影響。導演用穿插式的倒述承現整個事件的始末,達到從開頭讓觀眾同情以色列人的角色,直至後來漸漸覺得巴勒斯坦人一樣可憐的效果。許多人稱讚Steven Spielberg身為猶太人,這片的論點卻沒有偏向任何一方是難得的。但我覺得看到最後以巴之間的對與錯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看了這部電影我們該對自己身為人類最基本的特質感到羞愧,我們總是自私的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去擁有一切。看到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兩國人民近千年的戰爭,只為了爭取那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不管是多麼貧瘠、瘡痍滿目,他們仍然誓死爭取到底。很難不讓我聯想到住在台灣島這塊土地上的人卻互相爭吵不已...噁心!!

在戲院內電影進行不到1/3時,就已經看到有人睡著甚至是雙雙提前離場,使我無法理解為何這樣好的電影會讓人看不下去。後來想想,也許對於不是對歷史或種族間立場有點興趣的觀眾來說,可能真的稍嫌沉悶了點。但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恐怕會提早確定是今年我的十大佳片中的前三吧。看來《Munich》註定要成為2006年的〝Love It or Hate It〞電影。

整部電影的精髓在樓梯間的對話,『Home is everything』道出了全片的重點:家園的重要。安逸生活讓我們無法體會以巴人民神經緊繃的生活,無法深刻清楚的知道,沒有一個可以賴以為家的地方是怎樣的感受。

這種無止盡的仇恨該如何停止,也許永遠沒有解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atl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