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年陽光燦爛


不知道為什麼,任何事情只要扯上了政黨信念,或是對國家對理想的意見相左時,人們總是會變得格外陌生;朋友可以因此反目成仇、情侶可以因此貌合神離、家人可以因此大義滅親。

我一直以為片中的兩個小男生Gonzalo(Matias Quer 飾)與Pedro(Ariel Mateluna 飾)最後會打破政黨跟生長背景的界線,而去追求至高無上的友情,但沒想到我錯了。也許是大人間互相的偏見,是統治者的操弄,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拆散了他們,但都無所謂了。就算他們真的沒有因為那聲槍響而從此形同陌路,也可能如同Pedro爸爸所說的:「五年後他上大學了,你在掃地;十年後他進爸爸公司上班,你一樣在掃地;十五年後他接管了他爸爸的公司,你還是在掃地。」一樣,生長背景的天差地遠,可以造就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這很殘酷,但是事實,而我們就活在其中。

看到電影簡介上說『影評人一致推薦,真摰感人更勝《再見列寧》,為童年版的《摩托車日記》。』,我雖然早就租了《再見列寧》回來,但一直沒機會欣賞,所以到現在還存在電腦內;但《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我倒是看過,內容如何感動人心我想不用多贅述,上網搜尋便可以看到一堆讚賞不已的影評。雖然影評人說是童年版的《摩托車日記》,我也覺得看完的確有點相像的感覺,但《那年陽光燦爛》我卻覺得比《摩托車日記》多了那份親身經歷的說服力。可能是看《摩托車日記》已經是許久前的日子,所以感動與記憶隨著時間漸漸流逝,但我認為《摩托車日記》雖然非常棒,可他還是從旁觀者角度來看的呀!!Che Guevara縱使因為一場旅程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卻仍然不是那些病患、無家可歸的難民,他仍然是出生上流社會的阿根廷人。可是Gonzalo和Pedro就不一樣了,他們都是生在其中,他們無法經過貧民窟看見軍隊如此蠻橫欺人就拍拍屁股走人,因為那是他們的家園啊!他們生在那裡、長在那裡。對當時的他們來說,那條河流雖然畫分了貧與富,但無法阻斷他們之間的友情,那條河流是一切的一切。

人再怎樣的理性,只要在盛怒之下,還是會對自己最親的人惡言相向、拳打腳踢。電影中出生貧民窟的Silvana(Manuela Martelli 飾 )總是叫主角勢利鬼,還跟主角的媽媽因為誤會而引發肢體衝突;Gonzalo與Pedro因為生氣而互相叫罵「暴民!雜種!」都是偏見所帶來的分歧,教堂最後的會談也一樣是吵鬧中結束,人們總是無法忍受因為偏見所造成的歧見。

電影最後的槍響令人心碎,Gonzalo的心情我無法體會,那面容上繪有太多的傷心、痛苦、與無奈。雖然心裡有再多不捨,但終究還是得與Pedro分道揚鑣,諷刺的是為了解釋身份而秀出愛迪達球鞋,似乎代表資本主義的勝利,當初Pedro試穿興奮不已,現在卻成了自己的免死牌,Pedro已無緣再去穿戴了。而當Gonzalo因為怕被抓去而大聲喊著:「我跟他們沒關係!我不是這裡的人!」時,Pedro爸爸的當初的話語應該如記鐘響般的在他耳腦間迴盪不已吧。

看完電影許多人會覺得悶,我卻認為應該要重新認知一下究竟資本主義真的比共產主義好嗎?難道社會主義不好嗎?我知道很可笑,但這跟當初我讀完《CHE GUEVARA傳記》時竟是一樣的感覺,一樣的失落,我們讀了九年多的書,似乎在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中,全部徹底的顛覆與消逝,那股內心的失落將會持續很久很久。

不用擔心,我不會變共產黨,但我又比上次看完書更討厭大美國資本主義了;很諷刺吧?我唸國際企業卻討厭資本主義,看來我還是只適合自己的理想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atl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