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的創作源自創作者本身的情感與熱情,不同的創作方式展現出的力道與方向也不同,究竟是用最通俗的方式讓普及大眾了解,或選擇艱澀難懂的深角度讓金字塔頂端那一小圈的藝術家欣賞,端看創作訴求為何。

上星期五我跟某S去國美館當了一下午的偽文藝青年,當然也當了一下惡搞青年。看得三個展覽中,以「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最有趣。

參展的十幾位藝術家作品風格不同,畫風也大相逕庭,但仔細看久了發現其實當中許多作品表達的理念頗為類似,幾乎都是對於保守、腳步緩慢的巨人──中國,在引進現代化的消費產品、符號後,所感受到的衝擊。同時1987年解除政治戒嚴的台灣,由於脫離了政治的束縛,也在美術發展上開始蓬勃發展。

1989年6月4日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自此之後整個中國的美術發展開始以直率、具反判精神的方式進行創作,為當代青年發聲。其中包括在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開放後,被西方資本主義進行的「改造」同時,藝術家們對於消費時代來臨的恐懼、對消費主義的批判、以及對整個大環境的束手無策與無能為力感到麻木,成為當代藝術家們主要的聲音。

我想起電影《Almost Famous》裡,美國最偉大的樂評人Lester Bangs曾對主角說:『世上多數的偉大藝術品都是被情傷激發的。』而我喜愛的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講的也不外乎是愛情與革命。再往前看,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歌劇,講的不外乎都是愛情、戰爭、慾望與痛苦。音樂也是,被愈為經典的、史上銷售最好的唱片幾乎都在講愛情,或對社會的不滿。

後解嚴這展覽的畫作其實沒有很複雜的技法,跟文藝復興時代比較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我們很容易瞭解創作者在想什麼。他們用最通俗的方式表達內心的聲音,批判的力道也相當強烈。例如,他們想譏諷毛澤東在消費時代來臨後淪為消費符號的風潮,就畫了一幅毛澤東著名的揮手的圖像,只是色彩更鮮艷,毛澤東看起來更像是在招計程車──而非對人民招手。台灣藝術家也相同,想表達蔣經國是個獨裁者、軍閥,就在他的衣袖畫了一堆軍人,更用同一張畫作畫了四幅不同臉,在衣袖塞了不同的象徵(例如毛澤東就在衣袖放紅衛兵)。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談談用通俗的手法來表現藝術,是一種很意識形態的表達。並沒有太多裝飾或華麗的效果,但精神卻能直達人心。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聽龐克?因為聽龐克很簡單,很直接,很爽。沒有太繁複的旋律節奏,任何人都能輕易的朗朗上口,因此很容易知道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我曾戲稱龐克就是由一群不太會玩樂器、但又想表達內心不滿的年輕人創造的。當時的英國青年對社會、政府感到不滿,想大聲告訴每個人自己的不爽,卻不太會樂器,只好玩最簡單的三和弦,就這樣龐克被搞出來了。

豐富的旋律或許能讓我們細細品嚐、久久不能忘懷,但簡單率真的節奏更能深至人心,特別是憤怒的人心。

這點我深信不疑。

或許我好像離題太多了,但其實,在資本主義入侵社會主義國家的靈魂本質的意識形態畫展上,我想到的是通俗/藝術之間的創作平衡。

後記:鬼打牆啊!我到底是怎麼作出這個結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atl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