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網抓電影預告,已經成為我不知從何時開始染上的習慣。
常常一看就是兩三小時,因為你會愈抓愈多,愈看愈多。

其實我向來不喜歡寫這種文章,介紹連自己都還沒看過的電影。
但有時想想,每次看一堆電影後,卻一時沒時間寫,只好先擱著;
隨著時間久了,就會不知該從何下筆,於是全部都石沉大海。
因此想藉由這篇來說說未來,有哪些想看、想看卻看不到的電影。
以下排序是由我最期待的,漸漸排到我還滿期待的。

期待指數:★★★★★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中譯:吹動大麥的風)

光是一個Cillian Murphy,就足以構成我最想看的電影元素之一。
畢竟自從2003年看過由Danny Boyle導的《28 Days Later》後,
Cillian Murphy便已經成為地球上我最喜愛的男演員。
我記得自己曾經這麼形容過他:
「一位天生優秀的演員,不需要太多表情、動作來演戲。而是用他的眼睛在演。」
對我來說,Cillian Murphy即是那少數用眼神就能演好戲的演員之一。
特別是看完他在《Red Eye》中,那外表斯文,但眼睛閃爍著一絲邪惡氣息的角色後,
更能體會到那所謂的用眼神在演戲,是怎麼一回事。
嚴格說起來,他不能說是頂帥。
但在他眼睛裡蘊藏的無限可能,令我無法不愛上這位天生的演員。
(題外話。撇開他在劇中那俗俗的外表,及不夠說服人的作案動機與過程外。
《Red Eye》仍然是部還不錯的驚悚小品。喔對了,還要撇開那大美國主義永遠獲勝的廉價結局。)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觸碰的議題敏感,
描述1920年愛爾蘭遊擊隊追求獨立,遭到英軍鎮壓、親情與友情的衝擊的故事。
導演是擅長處理政治罪犯、失業救助、及人權議題的左派獨立導演Ken Loach。
Ken Loach的電影,因為觸即的議題有時太過受人爭議,
因此向來都不會是娛樂片商的寵兒,所以也很難讓大眾接觸。
頂多只出現在各大城市的獨立戲院或藝術影展等。
本來《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應該也很難在台灣上映,
但拜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名號加持之下,版權熱賣,上映首週就開出2400萬台幣的佳績。
因此目前台灣也確定由海鵬電影公司取得獨家發行權,
預計在2006年12月8日上映,爽。

依照我愈來愈愛上人權議題的習慣,以及愛上Cillian Murphy的衝動,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勢必會讓我踏進電影院。
原本今年最佳影片的頭銜,我已經在六個月前看完《Thw EDUKATORS》的當下就決定,
但目前看來,
這股吹動大麥的風,極有機會威脅到《Thw EDUKATORS》。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電影預告

如果想看別的版本的預告,這個似乎是巴西版還是法國版?好像吧。


《Sunshine》

(中譯:太陽危機 or 陽光)

哈哈,老實講你就算因此罵我偏心也無妨,因為我實在太愛Cillian Murphy了。
更何況,還加上一位名為Danny Boyle的導演。
這兩個名字疊出來的組合,不正是我荒島電影之一《28 Days Later》的組合嗎!?
爽爽爽,連三爽!!
如果有人不清楚為什麼我如此推崇Danny Boyle,
可以看看他1996年導的片,《Trainspotting》。沒印象?
也許我說他中文片叫《猜火車》能喚起你一滴滴的印象。

根據片商的影片簡介來看:
『五十年後,太陽能源正衰竭,人類面臨浩劫,一組人馬被送往太空準備替太陽重燃生機,
然而航程中卻與地球失去聯繫,一波三折,並意外接獲失蹤七年的太空船求救訊號。
他們才發現,他們不僅要為生存搏鬥,更要時刻保持神智清醒。』
嗯,似乎是部有點科幻、又驚悚的電影。
但真的如此嗎?基於Danny Boyle在《28 Days Later》中對人性的嘲諷,
與電影中呈現出似乎是部僵屍恐怖片的落差。
我想,《Sunshine》應該不單單只是部科幻驚悚片如此而已。
於是,我決定等到明年三月走進電影院一探究竟。
台灣上映日期,預定於2007年3月16日。

喔,對了。這電影的演員還包括《臥虎藏龍》的楊紫瓊以及《末代武士》的真田廣之等。

《Sunshine》電影預告


《The U.S. vs. John Lennon》

(中譯:美國 vs. 約翰藍儂)

基本上這部有關John Lennon的記錄片上映時間早就過了,美國9/15上映。
至於台灣上映日期,哈哈,想也知道。
如果我是Yahoo!電影工作人員的話,我會在這部的簡介上映日期那欄填上:
美國上映日期:2006/9/15
台灣上映日期:遙遙無期。別傻了,孩子,等的到有鬼。
不過,說不定真的到時候會在台北光點或未來某影展上見到。
介時我的話說不定會成真,
然後又拍成了一部電影叫《雅虎上有鬼》,成為史上最賣座國片之類的‧‧‧
好吧,神經病的鬼扯夠了。只是我真的覺得,要是這片在台中會上的話,就真的有鬼了。

這部記錄片是由David Leaf、John Scheinfeld兩位導演共同製作。
內容主要是在講述Lennon在後披頭時期,越戰期間,
如何從史上最紅樂團The Beatles的成員,漸漸轉為投入政治的激進反戰份子。
並且同時愈來愈被美國政府當局施壓,美國FBI蒐集了一些關於他的不利證據,
將之列為頭痛人物。而Lenon也必須反擊,以避免被美國當局驅逐出境。
影片中間也會有Lennon之妻小野洋子訪談,並有許多珍貴畫面,值得期待。
講愈多愈覺得煩,台灣又不見得會上映,期待個鬼‧‧‧

喔,對對了。我說的什麼《雅虎上有鬼》之云不可能成真。
因為Yahoo!電影上根本沒有這部電影的簡介‧‧‧

《The U.S. vs. John Lennon》電影預告



《Death of a President》

(中譯:總統之死)

如果哪天,現任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跟1963年的甘迺迪一樣被刺殺了,
我們能想像,這世界會變成怎樣嗎?

《Death of a President》就是在講這麼一件事的電影。
正確點來說,他算是部記錄片。
這是由英國導演Gabriel Range所執導的。內容在敘述2007年的10月,
美國總統布希在芝加哥進行演講時,在飯店門口遭到一名敘利亞籍美國公民持槍刺殺。
有趣吧?小布希總統明明活得好好的,怎麼可能會遭受槍殺呢?
更有趣的是,演員哪裡找呢?我想小布希本人應該不會樂於拍攝一部自己被刺殺的電影吧。
更何況,整部片是用相當寫實的風格進行,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見小布希總統被刺殺的過程。導演當他是件真實事件在拍攝。
此片前陣子在多倫多電影節進行首映,想當然爾,引發大量討論與爭議是必然的。
引發爭議的同時,本片也得到了國際影評人大獎。

我在找尋跟這部電影有關的資料時,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在美國的歷史上有7位總統曾遭遇暗殺,巧合的是,他們均為“0”年當選總統,
即1840年的當選總統哈裡遜、1860年的林肯、1880年的加菲爾德、
1900年的麥金利、1920年的哈丁、1960年的甘迺迪、1980年的雷根。
布希是2000年的當選總統,很容易讓人產生歷史聯想,或許,這就是《總統之死》創作的“歷史靈感”。』
(以上轉錄自:人民網-《人民日報》。大陸方面部份翻譯與我們有所出入。)
還真巧,有了這則”巧合”的出現,我想更加深了本片的看頭。
仔細想想,除了因布希是在2000年當選的外,近幾年石油價格上漲與反戰情緒的升高,
布希政府支持度愈來愈低,說不定真的造成有人槍殺他也不一定呢。
(當然想槍殺他的肯定是大有人在。)

我想不管影片的訴求或精彩度如何,光是布希被槍殺,就足以構成我想看的原因了,哈。
看到他被槍殺,我會很開心的。
好吧,我只是開玩笑的,就算我再怎麼討厭布希,
但我也不想見到因為他的死,而引發的一連串社會動盪、危機等等呢。
嗯,講了這麼多,這部片目前還沒有確定會不會在台灣發行。
所以,結論請參照上一部,謝謝。

《Death of a President》電影預告


《單車上路》

(英譯:The Road in the Air)

嗯嗯,這是部國片,沒錯。
話說我前陣子在挖預告片來看時,不小心挖到這部,當下就整個心動。
導演、演員全都是我沒聽過的陌生名字。
但憑著預告片,我就決心想一探究竟這部台灣人拍的〝公路電影〞。

這部電影內容在講兩個犯錯,內心充滿愧疚感的年輕人,
在想要逃離一切的路上,在蘇花公路相遇,
但命運迫使他們的旅程,變成一場〝逃亡之旅〞。
全片大部份場景都在蘇花公路拍攝完成,所以我們應該可以見到不少美麗的風景。
有個小插曲是,這部戲原本的男主角是陳柏霖,
但因為好像有發生一些事,似乎是陳柏霖被毆打之類的事情吧,
所以男主角換成了台北體院的學生─李國毅。
導演李志薔過去好像是位文學作家,拍過一部叫《流離島影》的記錄片,
也曾單任過《艷光四射歌舞團》的副導演,大概就這樣。
對他我很不熟,所以,我想我們就用《單車上路》來認識他吧!!

《單車上路》將於11/10上映。
非常爽的是,它只在台北有戲院上映!!歐耶!又中鏢了!!
我怎麼老找些自己看不到的片來期待呀,怪人‧‧‧

《單車上路》電影預告


原本應該要一次把所有介紹完,變成超級無敵霹靂長的一大篇,
但因為突然跑去”阿ㄋㄟ水”工作,所以變得完全沒有時間繼續打完,
只好先把我最最最想看的幾部放上來。
剩下那些四顆三顆星的,就跟〝拿著LV的半壽人〞一樣,
等我哪天”真的”有空再補完吧。希望如此。

後記:哪有人把壓軸放在第一篇先介紹的,怪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atl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